top of page




源自於漢朝的蒸蛋糕
人們越來越重視食物對健康、對環境的影響,開始反思並且回頭尋找古人的飲食智慧,希望重拾天地人和諧的美好生活。
在東方,蛋糕最早可追溯到漢朝。早在春秋時期,人們便開始將醱酵後的麵糰蒸製食用,稱之為「酏食」。然而,因糧食加工技術不良,麥粉口感粗礪,百姓亦不喜食,故麵食並不流行。直到西漢,由於「磨」的出現,可以將麥子脫殼磨成細緻的麵粉,從此麵食的做法和變化越來越豐富。
漢代宮廷御廚用麵粉、蛋、糖、油脂來製作各種精緻的糕點,用蒸籠炊蒸,稱為「蒸餅」,蒸製的蛋糕遂從宮廷開始流行。2000年來,蒸製糕點在宮廷御用點心的地位始終不衰,直到最後一個皇朝。因此,蒸蛋糕被視為現代東方蛋糕的代表。
蒸食,保留食物的本色原味,被視為最養生的飲食方式
炊蒸的烹調工藝,是將水加熱至100℃沸騰,用水蒸氣將食物蒸熟。炊蒸法屬於低溫製程,在所有烹調技法中,最能保留食物的營養和本味,被視為最符合養生需求的飲食方式。
低溫炊蒸的水蒸氣會將食物的天然精油和醣類水解,因此蒸製的食品大多不會保有濃郁的香氣;低溫炊蒸無法形成褐變,故不會產生焦糖化的誘人色澤。
以水蒸氣低溫蒸製的中式蛋糕,無法做出濃郁的香氣,也無誘人的焦糖色澤,卻能夠保留天然食物的本色原味,且比高溫烘焙的西式蛋糕,質地更細緻,組織更鬆軟,口感更濕潤,更低碳節能。
